? ? ?在古代科技文明較落后的時代,自然災害無疑是人類難以抵擋的重擊,打雷閃電時常會破壞地面的建筑物,那么我們現代又做了哪些措施呢?不少人可能首先會想到避雷針,而“避雷針”這一概念,很容易讓大家對防雷的概念造成誤解。下面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。
? ? 其實,避雷針的學名叫“接閃器”,它不是用來“避開雷擊”的,而是用來“迎接閃電”的。避雷針,本質上是引雷針。其保護的機理是將閃電引向自身,然后經規劃好的路徑(引下線)將電流引入大地,從而避免閃電直接擊中人、樹木、建筑物以及各種設施而引起的財產、生命損失事故。
? ? 大多數人都知道,在打雷時,不能站在大樹下避雨。在網絡上搜索類似的問題,答案大多是“遠離孤立的大樹”、“離大樹越遠越好”之類,因為這類事故最頻繁。但是這些說法不完全準確,有一定的片面性。在空曠的區域,孤立的大樹,相當于一個避雷針,其遭受雷擊的概率最大。如果雷電擊中大樹,而人站著大樹下,可能會造成旁側閃絡、跨步電壓傷害,所以雷雨時“遠離”大樹是沒錯的。
但是,在空曠的區域,
要離大樹多遠呢,越遠越好嗎?
其實不然。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有限的,當人離大樹太遠時,就不在大樹這個“避雷針”的保護范圍之內,這樣人可能被雷電直接擊中(人體成了“避雷針”)。
現實中,經常發生閃電直接擊中人的事故,比如農田雷擊事故,在農田中勞作的人被閃電直接擊中身亡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2點:
1)農田里有水,相比而言其導電性更好。
2)在農田里,通常人是最高點。
那么如何計算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呢?常用的方法之一是“滾球法”,該方法計算比較嚴格,可靠性高。
滾球法:至于為什么用“滾球法”,這是源于閃電先導的機理,閃電產生前,會形成多支下行的先導(“先鋒部隊”),先導一步步行進,當其中一個下行先導與地面物體的上行先導會合后,就會發生閃電放電。
先導步進的長度和雷電流大小正相關,而滾球半徑取決于先導步進長度。按不同的防雷等級,滾球半徑通常取30m、45m、60m這3種(滾球半徑越小,同樣高度的避雷針的保護范圍也越小,越不容易防范,對應的防雷等級越高)。